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166节 (第1/2页)
也不知道是哪一句话沉默下来的,两个人忽然对视了一眼,便一起笑了。 这笑意有几分赧然,又有几分恍惚,觉得他们真不该像陌生人一样客套,应该更、更亲近一些。 可是那言不由衷的客套,倒像是什么东西的底色。说出来的话都流于表面,可还是要说,因为还有些说不出来的话,要靠彼此的暗示去猜。 “方才……”易桢欲言又止。 他那么维护她。 她的话没说完,可是杜常清已经懂了。因为她试探着朝他靠了靠,然后就顺理成章地被他牵上了手。 他向来是幸运的,他从未如此感谢过这份幸运,见她眉眼间都是清冷文静的爱意,不由自主地便更添了几分勇气:“我想每日都见见你。” 依旧是这一句话。 可是易桢知道他的意思和之前不一样了。 月光下,方才那些虚幻的、闪闪发光的鱼好像又再度出现。 山上那间道馆看起来很遥远,观中的人已经歇息下了,所以一点灯光都没有,像块陷在海底泥沙中静默的石头。 他们像是在几千年前的海底,一点点泅渡到对岸去。 “明天应该会有好天气吧。”易桢说。 “明天下雨。”杜常清说:“我们已经度过一次明天了。” 易桢笑了笑,眉眼弯弯,轻声说:“我忘了。” 杜常清说:“下雨天也好,雨声很好听。” 这话也没什么好笑的,但是说着说着,这俩人又不约而同地相视笑了一下。 其实并不是在笑当下的事情。 但这笑约等于已经互诉衷肠了,说已经说完了、听已经听完了,心里都是空空净净的。 “走吧。”易桢说:“明天要到了,记得买把伞。” 杜常清攥着她的手,点了点头,同她一起,在月下越走越远。 万籁俱止。 第140章 杜常清(11) 第二天果然下雨了。 易桢原先计划着早日去找尉迟大夫,但是雨下得那么大,就算御剑出去也不方便。 她又想起尉迟大夫有个小孙女,他整天愁给小孙女攒嫁妆的事情,于是便撑着伞在附近的店里逛了逛,想着给人家小姑娘准备点礼物,到底是上门去求人帮忙的。 因为下雨,街上的摊贩都早早地收摊了,知道做不成生意,索性歇着,找了个茶馆喝茶。 易桢也在茶馆里挑点心,她想着小姑娘大多喜欢零嘴,准备点总是没错的。 茶馆里请了个说书先生,但这先生说的话本太老,没几个人在听他讲话本,大都在聚着聊天。 声音都不小,易桢闲坐在一边,也听了一耳朵。 隔壁桌的客人好像是上京来的,唠来唠去都在说“上京比丰都好”,有一种朴素的、对家乡的自豪感。 易桢一直很想知道,在上一条世界线里,到底是谁启动了昭王的宝藏。 经过有限的观察,她猜的是如今在位的宣王。 哪怕是没有特意去问,从来往客人的只言片语中,也能得知宣王病得厉害,在生死边缘岌岌可危。 易桢记得,上一条时间线里,宣王是个健康又憨憨的小胖子。 这条时间线里,他却缠绵病榻,朝事完全由他妹妹延庆公主操纵,大家私底下叫她“二圣”。 或许……是宣王许下的愿望,希望他爱着的妹妹能够复活、能够实现她的愿望。 易桢还不能完全确定,但也八九不离十了,只等上京一日游看大夫时,可以确定一下。 雨声滴滴答答,听着萧索,但是凄清中倒有些别样的情致在,或许是因为她在等人。 等待爱人这一回事,像熬蜂蜜似的。 杜常清站在屋檐下,收了伞,雨水从伞尖往下滴,一连串,等水滴完,才递给小二,请他代为保管。 屋子里姑娘不多,大约姑娘们不爱聚在茶馆聊天,更爱去看看花、看看裙子。然而虽然姑娘不多,但是杜常清一进来,有一个算一个全部转过头来看他了。 真是丰神俊朗的少年。 虽然很俗,但是易桢觉得自己倍儿有面子。 “我买来了。”他兴致勃勃地邀功,将手上那一碗热腾腾的豆腐苗端给她:“新出炉的,你快吃。” 茶楼里一般是不让自备吃食的,但是易桢方才在茶楼中买了许许多多的点心,又是在雅座中,大家看不见,店家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 易桢道了谢,接过来,乳白色的水蒸气冒上来,扑了她一脸,倒是暖的。 “河边有游船,坐一圈只要二十铜子。”杜常清说:“我方才看见的。” “哦?”易桢起了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