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之老兵油子_正文_第十一章.谁俘虏谁?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正文_第十一章.谁俘虏谁? (第4/4页)

一起打鬼子!委员长早就讲“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我看可以一起干!
  班长心思就活络起来,如果山里的老百姓真如这位区小队长所说,能提供粮食补给,那也就没必要顶个土匪的坏名声了,毕竟自己征粮抢粮在老百姓眼里无异于就是土匪。
  再说,多了几百上千自告奋勇心甘情愿做眼线的村民,那打起仗来胜算大多了,以前剿共匪的时候,就是两眼一抹黑,处处被动,也就第五次共军被外行指挥硬拼阵地战才让国军大胜。
  班长就拍板了:怕什么,我们现在也不服谁管,管他什么名号,大家合起来打鬼子就是。共军都成了国军,还怕跟一帮老百姓一起打鬼子?
  铁师傅和小三马上响应,不用去找老百姓征粮抢粮,大合他们心意。
  周班长也觉得可行,反正已经定了留在这座山,有老百姓支持管吃管住,何乐而不为呢?
  蛮牛头脑简单,反正班长说行就行。
  班长就去与杨同宝讲,说愿意跟区小队合兵一处,共同打鬼子了。区小队负责后勤和情报,他们负责打仗和训练区小队的成员。又表达了对打晕二瓜他们的歉意。
  他们七个人就一起往村子里面走,后面五个还要歇息一阵才能走动。
  进了村,杨同宝区小队长就张罗着午饭,一顿饭吃下来,蛮牛的食量惊呆了众人。
  饭后就寻思着给他们五个找住处,班长却指着村外的那个山神庙问有没有住。
  进村的大路到村口后,分出一条小路沿着山梁走过去差不多半里路的样子就是这个破败但还没倒的小山神庙。
  杨同宝说从来没有人住那里,几人就走过去看,往山神庙的小路中间有一个石板桥,从村边流下来的山涧最窄的地方就在那里,差不多只有两丈来宽了,石板长差不多一丈多,宽两尺,两块石板并排搭在两边用条石筑成的石拱上,过了石板桥就一直沿着缓坡上去,但山神庙修的地方是个高出缓坡一人多高的土台,所以正中就挖开安放十来根条石砌成阶梯,跟条石阶梯上了平台,山神庙前的这块平地长宽都有五丈的样子,左边是一个半人高的土堆,上面有一棵松树,右边角上横着一块大石头,长有一丈,宽也有七尺以上,厚有三尺多。
  山神庙很小,就只有一个大殿,横宽都不过三丈的样子,红墙青瓦看上去倒挺牢实,只是门已经没了,门两边的窗户也破破烂烂的。
  进了大殿,山神像放在正中,绕过神像出后面,又有一块空地,但比外面小多了,跟大殿一样宽三丈,长则不过两丈多,边上有一棵粗达两尺的大树,下面就是深谷了。
  班长就对杨同宝说:我们就住这里吧,住村里多有不便,只是要麻烦杨队长给我们置办些铺板、棉被、铁锅、煤油灯等等。
  塞给杨同宝两个银元置办,杨队长怎肯收钱,最后还是收了一个,因为铁锅和油灯必须下山去买,村民家里也没多的。
  下午,区小队的就抬来了一口石缸,找齐了铺板把地铺搭好,棉被也凑齐了,村里的师傅和周班长就在后面的墙边砌灶台。
  这就算驻扎下来了。
  后记:
  毛瑟手枪c96,m712(或m1932),中国国内的官方称谓多为“自来得”“驳壳枪”“卜壳枪”,来自于盒子的英文单词box,国军和八路叫驳壳枪、快慢机居多。
  土匪胡子爱叫盒子炮,因为喊“炮”霸气、响亮;游击队则爱喊匣子枪、匣枪。也有因为枪管长度区分喊“一把盒子”“二把三把”的,也有因为握把上表明用9毫米子弹叫“大红九”,还有因为弹匣装弹数叫“20响”的。
  1936年国民政府财政部,开支列表中,有“购廿响驳壳手枪二万枝附子弹二千万发”一项,共280万法币。
  又如蒋介石致中国驻德商务参赞谭伯羽电报:
  “武昌, 1938年3月1日:
  柏林。中国大使馆谭伯羽先生:密。请即商订德国八生一迫击炮300门,每门配炮弹3,000发,如有现货更好。又购20响卜壳手枪2万枝,每枝配弹2,000发,如无现货,则购买其他式手枪亦可。总愈快愈好,其价请速详报。中正。”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